美斯达集团布局全球市场
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中,鲜有企业如美斯达这般年轻而充满雄心。这家总部位于中越边境广西首府南宁的企业,虽在西方世界尚未广为人知,却在过去15年间快速崛起,成为中国移动破碎筛分设备市场的主导力量。如今,它正坚定不移地追求国际市场的认可。
对美斯达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康华而言,这场征程既关乎事业,亦承载个人理想。这位中文系毕业的掌舵人凭借数年自学精通英语,将美斯达的成功不仅建立在工程技术实力之上,更源于对技术与机械的执着痴迷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。在南宁接受《建设简报》专访时,他在折叠屏华为手机上展示产品视频与图表,生动阐释对市场潜力与产品演进的理解。他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亲和力,坚定地表示美斯达不仅要获得国际认可,更立志跻身《国际建设》杂志全球最大设备制造商" Yellow Table "排行榜。
黄先生认为,中国破碎筛分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。"当前中国市场仅有十余个品牌专注于建筑垃圾回收和工程建设领域,矿用领域设备数量有限。"这种不平衡恰恰蕴藏机遇。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虽疲软,但城市更新正在加速。仅南宁市就在推进2000年前建成住宅的拆除改造计划。黄先生透露,中央财政拨款730亿元,地方政府配套追加500亿元,总投资规模达1300-1400亿元。"南宁作为全国试点城市,其成功经验将向全国推广。"
尽管有观察者质疑在经济承压背景下资金的到位情况,但黄先生将其视为移动回收设备的重大机遇:"回收产业在中国刚刚兴起。移动破碎筛分在欧洲已是重要市场,而今天的欧洲市场就是明天的中国市场。"
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带来需求亮点,他重点提及数亿元的高速公路投资以及玉林至南宁段1.5亿元的服务区项目。矿用领域则展现长期潜力,目前仅美卓和山特维克两大国际巨头主导市场,美斯达等国内企业以显著成本优势破局。"生产这些设备需要巨额资本投入,"黄先生指出,这有效阻挡了可能涌入市场的小型竞争者。
制造模式革新
面对增长需求,美斯达正变革制造体系。公司在南宁建设全新产业园,旨在整合运营并革新生产理念。当前分散在南宁及周边城市的五个专业化工厂,将被占地40万平方米的"岛式制造"基地取代。"每个制造岛可独立完成挖掘机、移动颚破或移动圆锥破的生产,这代表着未来工厂的方向,"黄先生解释道。
这种柔性生产单元能快速切换产品线,实现低库存和订单化生产。现有工厂将转型为供应商基地,构建更广阔的产业生态圈。总投资8亿元的项目一期计划于2026年7月竣工,由南宁市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投资,5-8年后美斯达计划全资回购园区。
这种雄心超越企业边界。黄先生此前接受姐妹刊《国际拆除与回收》采访时强调,愿与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制造商合作,共同加速技术研发与共享。
电动化战略布局
在制造变革的同时,美斯达正大力投入电动化。黄先生制定了按功率需求划分的技术路线:100千瓦以下设备采用纯电驱动,更高功率则优先混动方案。公司计划从给料筛分设备切入,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,满足白天3-4小时作业需求。增程式电动技术(REE)是另一选项,通过发电机在峰值负载时为小容量电池补能,减少柴油消耗。
"最终目标是将纯电设备引入欧洲,过渡期推广REE技术。纯电设备未来甚至可作为整个工地的移动电源,"他解释道。虽然欧盟CE认证复杂耗时拖慢了原型机推广,但黄先生坚信技术将带来显著成本效益:"200千瓦时电池组成本已低于卡特彼勒发动机。"
这对突破供应链瓶颈尤为重要。卡特发动机交货周期长达六个月,严重影响整机交付。虽然与潍柴、玉柴等国内优秀发动机企业保持合作,但终端用户仍偏爱卡特彼勒的全球服务网络。电动化推进也顺应政策导向,中国正推动汽车与工程机械标准化电池开发,通用平台将助力降低成本加速普及。
全球发展蓝图
黄先生的视野超越国界。未来几年,欧美和中国市场预计将贡献五分之三营收,南亚作为现有优势市场被视为下一个"热土"。"南宁地处东南亚中心,距北京航程三小时,至新加坡三至四小时,可轻松覆盖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及菲律宾市场。目前我们在泰国已拥有大量客户。"
非洲、南美和澳大利亚的矿用与建设市场同样列入规划。公司业务已覆盖50多个国家,近期将扩展至60国。"我们在南亚和非洲优势显著,未来将聚焦三大领域:南亚工程建设、非洲/南美/澳大利亚矿业开发、中欧美回收市场。"
合作与收购已被纳入战略版图。黄先生设想与海外知名品牌合作,保留其品牌延续性,同时注入美斯达资源支持。公司已设立20亿元并购基金推动该战略。目标明确而远大:年营收从当前10亿元级五年内突破百亿元,跻身全球设备制造商前50强。
南宁名片打造
黄先生坦言挑战犹存:进军发达市场不仅要应对关税壁垒和认证体系,更要直面 entrenched 的竞争格局。但这份雄心始终未改:"南宁并非工业城市,而是中国南方的'绿城'。这里制造商虽不多,但未来世人将因美斯达记住这座城市——我们在此诞生,在此成长,在此壮大。"
来源:建设简报